视力保护色:
东营区这家企业“被订单追着跑”!

新年伊始,是回顾与展望的时刻,亦是出征与奋斗的时刻。

1月4日举行的中共东营市东营区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为东营区2025年经济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让奋斗的共识更加凝聚、前进的路径更加清晰、干事的决心更加坚定。冬日暖阳下,东营区奋发有为的“气场”不断升腾,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愈加澎湃。

年关将近,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飞海洋”)生产制造中心总经理徐建让,和他的团队忙着对即将发货的产品进行交付前的最后检验。

从业内寂寂无名的中小企业到自主成功研制国内首套浅水水下注水树系统,深耕海洋油气高端装备领域10余年,威飞海洋已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五家能够研发制造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企业,2023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出口了一批井口产品,下半年又接到了海外客户多批项目订单,现在正在进行出厂前最后的检验。”手指检测车间,威飞海洋生产制造中心总经理徐建让介绍。

今年以来,威飞海洋订单量充足,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我们一直处在订单‘赶’着生产跑的状态,明年的全年生产计划已经排满。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能,生产制造中心与项目运营中心紧密联系、不断提速,以求更好地满足客户订单要求。”徐建让欣喜地说,明年的订单大多以出口为主,主要生产整体式井口采油树。

2019年起,历经1264份图纸的绘制,450份技术规范的编制,1358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装和测试工作,由威飞海洋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有力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且该设备具备比常规进口设备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成本降低60%的优点。除此之外,威飞海洋还在国内首创浅水水下采油树、水下采气树等系列产品,解决了敏感区域、通航区域等受限于不能使用固定式海洋石油平台开发的难题,创建了石油勘探开发新模式。目前,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国产化率达88%,并先后在渤海和南海海域“种”下11棵“树”,均已完成工程化应用,实现了小企业向大企业的技术供给。

“从0到1是最难的,可再难,也会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那一天。”技术发展部部长王涛说。依托山东省海洋油气钻采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威飞海洋已攻关完成了国内首批进口电液复合式深水采气树国产化维修利旧项目。自主研发的含“新”量进一步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金量”,目前,威飞已在全球设立了3家海洋装备研发中心及生产制造基地,服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省海洋油气钻采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包括‘三中心一实验室’,即胜利天工智能装备产业化中心、海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智能制造中心、海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深水实验室。”东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强介绍,该平台集科研、中试、产业化于一体,是国内唯一可实现3000米水下(深水)环境模拟测试的实验室,也是省内唯一的检测平台,参与的企业可以依托平台“抱团取暖”,也是园区其他企业可依赖的“大后方”。

“研发团队正依托山东省海洋油气钻采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聚力开展深水水下采油树及控制系统研制项目,届时将破解一系列深海水下生产系统的技术难题。”孙涛介绍。

以“科技引擎”撬动“蓝色动能”。据悉,东营区正积极谋划威飞深海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将重点面向深海油气智能装备领域,招引整合国内外深海油气装备生产领域以及油气开发技术与服务领域的企业项目入驻园区,实现深海油气智能装备全产业链覆盖。“产业园以威飞海洋为行业引领,重点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形成倍增效应,以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的深海油气开发技术与装备产业园。”东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强介绍。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家底,坚强有力的产业基础,紧抓“向海”资源特色,进一步深耕海洋油气开发高端装备智造领域,让“蓝色经济”攀“高”逐“新”、破浪前行,更增添了东营区经略海洋、竞逐深海的底气与信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