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交通运输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2号)
关于加力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发展未来产业,加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现就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两大战略”,以优势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场景为牵引,加力提速未来产业“新赛道”,建立健全“技术—产品—企业—产业”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机制,着力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创新集聚区、场景应用示范区、融合发展先行区,加快打造活力幸福新油城。
——坚持创新驱动、前瞻布局。强化创新功能区引领作用,找准优势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全力突破发展瓶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系统跟踪、动态调整、长期推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尊重产业和市场规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业规划引领、创新产业服务、提升产业水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现产学研用多主体联动。
——坚持因地制宜、梯次培育。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有效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产业、分阶段培育,推动产业接续发展。
到2028年,涌现出一批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前沿技术、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推出标志性产品10项,打造综合性应用场景3个,培育特色领域头部企业2家,形成百亿规模产业集群1个,构建完备的未来产业体系。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形成若干省内领先的未来产业特色集群,成为全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优质企业集聚地。
二、重点方向
围绕全区“六条赛道”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CCUS)、深海高端装备、氢能、智能装备等4个基础好、优势型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生命健康等N个有布局、潜力型的未来产业。
(一)加快发展4个优势型未来产业
1.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CCUS)。依托省CCUS重点实验室,围绕CO2捕集、驱油、封存、注采输及安全监测五大方向,加快推动低成本捕集、气水交替、油藏监测、高压混相等技术突破。支持石油装备等企业加快超大型紧凑型CO2分离、CO2集输管道、防腐防窜CO2输注等装备研发与制造,构建CCUS全产业链装备体系。支持膜法碳捕集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煤电、页岩油伴生气、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采出气等领域,大力推广低成本规模化CO2捕集。充分发挥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化工、煤电等重点碳源企业布局建设CO2捕集项目,推动在采油领域加大驱油封存场景应用。积极探索CO2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发展路径,重点推动CCUS项目开展市场化、商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打造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2.深海高端装备。依托山东省海洋油气钻采关键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深海高端装备研发攻关,支持企业研发生产深海油气开采领域标志性首台套高端装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围绕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需求,依托海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深水实验室等平台,开展2000米深水水下采油树国产化制造关键技术攻关。鼓励骨干企业积极研制深海、高温、高压油气钻采装备关键零配件,突破深水水下连接器、深水水下控制系统、深水水下节流阀等产品关键技术,推进深海超深井增强复合金属防腐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建设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产业园。研发适用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大排量、高扬程潜油电泵机组,大排量高扬程离心泵、大容量多功能保护器、大排量吸入口、大功率潜油电机等关键零配件,实现设备国产化率100%,掌握深海能源开采主动权。
3.氢能。依托绿电绿氢工程中心、碳中和研究院等平台,联合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胜利油田科研院所,重点突破低成本绿色制氢、氢气纯化和品质检测、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能储输、“氢-氨-氢”等制储输运技术。做强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加快70MPa车载IV型储氢瓶产业化,探索发展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氢能动力系统等装备。推广胜利油田石化总厂光伏制氢经验,打造一批“绿电+绿氢+炼化”行业转型示范项目。构建以氢能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制氢工厂、氢气能源消纳为主的完整氢能源产业链,积极培育“风光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充分利用工业副产氢的优势,打造全省重要的氢能供应基地。
4.智能装备。加强面向石化、石油装备等典型场景特种机器人研发,大力拓展智能机器人在智能装配、修井作业自动化、弧焊及复合焊接、重载物流等领域应用,带动机器人研发制造项目落地。支持石油装备企业研发制造自动化钻井设备、数字化采油设备等智能装备,建立基于云端的智能化分析决策平台,提升油气开采领域远程运维、智慧决策能力,开发全自动钻井装备、浅层套管钻井全自动装备,推广电液系统智能化控制修井机技术,实现钻井到完井作业无人值守、远程监测、远程诊断和智能预警。鼓励企业开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
(二)培育发展N个潜力型未来产业
5.人工智能。加快东营算力中心产业园建设,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鼓励软件骨干企业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工程化研究,强化数字内容模板库、知识图谱储备,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石化、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应用。打造垂直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加强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数字孪生、物联网融合应用研究和场景开发,拓展元宇宙在虚拟生产、智能巡检、沉浸交互体验等方面的应用。
6.新型储能。发挥山东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集聚能力,加快构建以发展锂电为基础、突破钠电为主线、多点布局支撑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格局。锂电方面,加强高密度大容量电池等技术攻关,加快锂电电芯生产、锂电储能组装集成布局,积极推进电池回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形成锂电储能产业链闭环。钠电方面,开发钠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等产品,加速钠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商业化应用。其他储能方面,加快压缩空气储能、热储能等布局,推进应用场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快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储能系统建设。
7.高性能复合材料。充分利用化工产业园区扩区空间,支持化工企业向下游延伸发展特种环氧树脂、高端聚酯树脂等高性能树脂,推动新材料企业做深做优新型膜材料,支持亿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千亩循环式新材料产业园。加强树脂基复合材料、铜基复合材料、复合膜材料研究,重点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氧化铝纤维复合材料、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等产品,扩展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电等行业应用。
8.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培育发展地勘、地热能开采等装备产业,开展成井工艺、“无干扰井下换热,取热不取水”、井下高效换热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地热能供暖,推动地热能在温室种植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发挥地热能工业利用价值,推广在物料干燥和处理加工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放大牛庄“清洁能源无烟小镇”项目示范效应,完善区域清洁能源供暖基础设施,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对村镇供暖进行补充替代。发挥胜利油田钻采优势,加强油田采出液余热综合利用、干热岩发电关键技术攻关,做好废弃井综合利用,打造可持续发展地热应用场景。
9.生命健康。以生物制药产业、医疗康养产业为主体,强化生命健康服务领域产业融合。支持天东制药完成糜蛋白酶、胰激肽原酶项目中试,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发展中高端养老服务,运营德康宁医养中心、鲁辰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深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大型品牌养老企业连锁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家庭养老床位。发挥东营市干细胞库作用,培育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集群,构建一体化、综合化的生命健康服务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未来技术策源工程。把握科技前沿发展趋势,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引导我区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面向未来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鼓励引进顶尖科学家领衔开展重大基础研究,每年实施一批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布局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及产业研究院,牵头或参与建设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研究制定未来产业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用好泰山系列、黄河三角洲系列人才工程,引进一批具有前瞻战略思维的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推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设立未来产业学科,探索成立未来产业研究基金,加强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到2028年,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平台5个,引进未来产业顶尖人才3名以上,突破关键技术10项。(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营高新区)
(二)未来成果转化工程。积极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提供集成创新和产业应用试验条件。加快融入全市科技大市场,畅通未来技术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推动成果评价、市场定价、技术交易等信息互联互通。开展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专场对接洽谈会,发现遴选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项目,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同城朋友圈”城市和石油、地质、矿业类高校为重点,探索建立离岸联合创新中心、联合研发中心,拓展未来产业技术转移转化。培育和引入具有领先优势的未来产业关键技术专利,采取“专利技术+人才团队”联动等形式,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落地。(牵头单位: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管局)
(三)未来主体壮大工程。推动未来产业与优势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打造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东营科教园区,开展整体规划设计,吸引未来产业项目、科研平台、高端人才入驻,打造未来产业综合集聚区。东营高新区,利用油田资源优势和深海深地能源,打造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谋划深水智能装备产业园、氢能装备产业园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做好产业链下游延伸文章,建设千亿级生态化工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支撑区。鼓励有实力的传统企业主动谋划布局前沿领域,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到2028年,东营高新区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培育3家未来产业“链主”企业,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教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东营高新区、东营区化工产业园)
(四)未来场景开放工程。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围绕CCUS、高性能复合材料、氢能等前沿领域,支持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验证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示范,支持运用前沿技术赋能“六条赛道”产业发展,开展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等场景建设,打造未来工厂、未来交通、未来医院、未来社区等未来产业试验场。(牵头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配合单位:“六条赛道”工作专班)
(五)未来生态优化工程。探索设立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基金,鼓励金融机构结合产业特点开展服务,采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服务”模式推出金融新产品。建立健全未来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制定未来产业标准规范。统筹制定未来产业先行先试任务清单,开展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场景应用、要素保障、生态构建、产业治理、风险防范等探索创新。优化前沿领域容错纠错机制,探索“观察期”“包容期”等新型监管举措,实施提示预警、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在符合条件的领域试点“沙盒监管”模式。(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配合单位:区司法局、区财金集团公司)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组建未来产业工作专班,每个产业明确一个分管区领导和一个牵头部门。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建立重点项目库、重点平台库、重点企业库、重点人才库、关键技术库“五库”,加强统筹布局、系统推进。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开发、重点项目落地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未来产业特色园区创新体制机制,适当放宽未来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准入,在应用场景内先行先试。
(三)强化跟踪监测。组建未来产业专家智库,动态跟踪行业发展趋势,为全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加强项目的论证评估,做好产业的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和适时调整。
关于对《关于加力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积极发展未来产业,加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东发〔2024〕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文件。
为充分了解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关于加力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一、公开征求意见的起止时间
2024年10月24日至2024年11月24日
二、意见反馈途径
联系方式:8202445
邮箱:dyqkjj@dy.shandong.cn
地址:东营市东营区宁阳路87号
关于《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解读说明.doc
东营区科技局
2024年10月24日
《关于加力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解读
一、起草背景
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去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以及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六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对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做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要求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尽快在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上实现大的突破。今年以来,区科技局会同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对我区相关未来产业发展情况深入调研并形成报告,充分学习借鉴上海等地支持措施,并赴广州、天津、苏州等市实地考察学习,研究起草了《意见》初稿。在此基础上,组织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专家调研论证,并充分征求市直相关部门、区有关单位、重点园区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又进行了多轮修改提升,形成提交本次会议研究的讨论稿。
二、把握原则
文件起草过程中主要把握4项原则:
一是立足我区发展实际。坚持从我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发,重点聚焦优势产业高端化升级,兼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衔接,优先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深海高端装备等四个优势型未来产业。
二是强化产业前瞻布局。紧密跟踪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吸收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做法,有效契合我区产业发展现状,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N个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
三是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在尊重产业和市场规律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对于实力较强的传统企业,注重引导其加强前沿领域布局谋划;对于创新活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推动其加速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细分领域的“未来新星”。
四是增强政府引导作用。未来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当前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亟需从政府层面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对此,《意见》明确,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开发、重点项目落地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主要内容
《意见》共包括总体要求、重点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内容。
(一)总体要求。强调以优势产业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建立健全“技术-产品-企业-产业”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机制,着力将东营打造成全省未来产业技术创新集聚区、场景应用示范区、融合发展先行区。
(二)重点方向部分。围绕全区“六条赛道”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CCUS)、深海高端装备、氢能、智能装备等4个基础好、优势型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生命健康等N个有布局、潜力型的未来产业。
(三)重点任务部分。一是实施未来技术策源工程。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每年实施一批前瞻技术研发项目。二是实施未来成果转化工程。积极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提供集成创新和产业应用试验条件,畅通未来技术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三是实施未来主体壮大工程。推动未来产业与优势产业协同集聚发展,鼓励东营科教园区、东营高新区、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区布局前沿领域,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四是实施未来场景开放工程。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示范。五是未来生态优化工程。探索设立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建立健全未来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统筹制定未来产业先行先试任务清单,优化前沿领域容错纠错机制。
(四)保障措施部分。一是加强组织推进。组建未来产业工作专班,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建立重点项目库、重点平台库等“五库”,加强统筹布局、系统推进。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开发、重点项目落地的政策支持,鼓励未来产业特色园区创新体制机制,适当放宽未来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准入。三是强化跟踪监测。组建未来产业专家智库,为全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做好产业的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和适时调整。
共收到0条意见建议。